广深,“合体”! DATE: 2024-11-23 09:10:18
今天(30日)下午,合体连接深中通道和南中高速的广深南沙联络线(以下简称“深中通道南沙线”)正式通车。(提前探营>>>)
从南沙20分钟内可抵达深圳前海、合体15分钟可至中山城区,广深三地携手进入“半小时生活交通圈”,合体广州与深圳两大一线城市由此在陆上牵手。广深当天,合体往返广州南沙与深圳的广深跨市公交及南沙至深圳机场快线将同步开通。
海洋撞击陆地,合体诞生了湾区。广深海陆交汇,合体一批超级工程连通湾区、广深繁荣湾区,合体在粤港澳地区尤为明显。从虎门大桥、南沙大桥,再到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超级通道,跨越山海打破物理边界,催生跨域融合,也呼唤新的区域核心引擎的出现。
超级通道,于广州而言,使其南拓推向海洋;于广深而言,使得国内两大一线城市20分钟“合体”;于湾区而言,推动粤港澳加速向纵深融合。
超级湾心,由此起笔。
广州南拓遇上深中通道
讲湾区,就不能回避海洋。
从全球来看,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约60公里的范围内,人口在250万以上的城市有2/3位于潮汐河口附近。
早在1994年的《广东海洋经济地图》就将广东沿海划分为“六湾区一半岛”,环珠江口湾区就在其列。
“不能制海,必为海制”。
不久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国务院首次赋予广州“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性质。
坐拥千年大港的广州,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到明清时期重要对外通商口岸,历来是华南地区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也是海陆门户。
提到海洋,就得提“南拓”,这个话题在广州已存在20余年之久。深中通道的出现及开通,让这个老话题有了新热度。
从陆域的视野看,南北狭长的广州,凸显南部很偏,从广州中心城区驱车到南沙城区大概用时1小时。从海域的视野看,珠江口缝合处,南沙位于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中心点。
当“南拓”战略遇上深中通道,走向珠江口,是大湾区城市不约而同的发展趋势。深中通道南沙线正是广州“南拓”的重要一环,突破交通瓶颈部位,打开了城市发展纵深,大湾区城市融合进一步具象化。
深中通道不仅是连接珠江东西岸的交通通道,更是助力广州缓解海洋城市的身份焦虑,重构珠三角交通中心优势的重要机遇。
两年前,南沙搞了一个交通大动作,启动万环西路、凤凰大道、市南大道三大快速化改造。这“三路”互相交错,形成一条自北向南的中轴快速大通道,快速对接深中通道南沙线。
视野放大到广州,同样能看到广州向海的决心。2035版城市总规,在广州自古至今已形成的传统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的基础上,面向科技时代、湾区时代新谋划了一条重要的城市功能轴线:北起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至南沙科学城,面积约1567平方公里的活力创新轴。
活力创新轴直指海洋,南段将推进与深圳光明新城、东莞松山湖地区共建湾区“创新三角”,加快建设成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泛珠三角区域的交通中枢和科创交流服务中心。
“活力创新轴的提出不仅是基于对广州一个片区自身发展的路径思考,更要面向黄金内湾甚至更广阔区域持续拓展发展纵深,思考如何利用资源禀赋优势,落实承接国家赋予广州的定位和核心功能,如何在大湾区创新发展格局中找到发力点。”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南拓与深中通道的背后,都是竞逐海洋的考量。
中国一线城市20分钟“合体”
广州与深圳,这两座国内一线城市隔江相望多年,而在深中通道南沙线开通后,这两座3万亿“双子星”将首度在陆路直连,实现20分钟车程互达。
“双城联动、比翼双飞”,是各方对两大大湾区核心区域主引擎的期待。此前,深江铁路的建设推动实现广深接合片区同城化,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按“两点布局”模式由广州、深圳联合共建,种种迹象表明,超级双子星正在发挥“乘数效应。”
多年间,从北线的虎门大桥到南线的港珠澳大桥之间约60公里的区间内,一直没有其他大型跨江海通道。南北向跨江海中线深中通道的出现,或将成为大湾区性价比最高、效率最高的大通道。
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曾比对珠江口跨海通道的格局。他发现,随着深中通道开通,一种南、中、北三线的通道体系初步形成。
深圳、广州、中山伴随深中通道构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的稳固三角形。作为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南沙交通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目前珠江口已开建(含建成、在建)了足足7条东西两岸跨江通道,其中有6条与南沙有关,“南沙含量”超过八成。
除了深中通道南沙线,南沙南部比肩广州南站的超级枢纽南沙站开建在即。在“超级枢纽”与“超级通道”的助力下,一批企业将目光齐聚于此,挖掘广深机遇。
广州中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本中说,目前,广州中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南沙南部的珠江街道设有3000平方米的厂房,主要开展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的技术研发和生产。“接下来,我们公司计划开展新的项目,深中通道南沙线通车后可以吸引更多的深圳投资机构来南沙,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加速项目落地。”
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市”
城市的跳跃式生长,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特色。
在大湾区,通过高速交通、通信网络与政策协同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张密不可分的都市网络。不过,于大湾区而言,物理上的“硬连通”其实不难。
变“港澳市民”为“湾区居民”,是这个目前人口已超8600万,有望成为事实上的“超级城市”的区域的最重要的课题。
“来这里做了一次体检之后感觉不错,我就把家里六口人都带来了!”年过六旬的吴叔是香港人,原以为在内地就医很麻烦,让他没想到的是,带上自己的香港居民身份证,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体检的流程十分“丝滑”,大湾区居民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越来越便捷。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副院长刘秋生介绍,中山一院南沙院区自2023年4月启用至今,接待港澳居民累计超1000人,目前月均接待近百人。
形成快速高效的协同网络,便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各种要素的流通,开展制度衔接,让超级湾心打通大湾区的经络,成为世界进入湾区的门户,湾区面向世界的桥梁,南沙正在尝试。
几何中心往往是服务全域的最佳区位。超级通道打破时空界限,地理几何中心依托海港,联动空港,打造信息港、金融港、人才港,高水平推进“五港联动”,是超级湾区打造超级湾心的新思路。
南沙南部,“以天为幕,以海为席”的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加快建设;黄金海岸,“广深产业融合示范区”加快搭建连通珠江东西岸经济带的“河西走廊”。
深中通道南沙线,重塑湾心,经略海洋。
采写:南方+记者 柳时强
图片:南沙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