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推动生育友好 DATE: 2024-11-23 04:31:05
人口问题是不想生国之大者,生儿育女事关千家万户。直面
为适应、不敢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生不生育国务院办公厅10月28日发布《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推动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从四个方面提出13项任务安排,友好对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不想生有效降低生育、直面养育、不敢教育成本,生不生育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和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做出部署。推动
资料图。友好图源:央视新闻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不想生宜早不宜迟。直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不敢2020年我国育龄女性总和生育率为1.3,处于全球较低水平。国际上通常以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说,考虑到死亡风险后,平均每对夫妇大约需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让出生和死亡逐渐趋于均衡。通常认为,总和生育率一旦降至1.5这条“高度敏感警戒线”以下,就有可能跌入“低生育率陷阱”,对未来劳动力数量、社会资源配置等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不仅势在必行,还可以说刻不容缓。
要问育龄女性为啥不愿意生,政策方面有非常清醒的认知——“群众生育观念已总体转向少生优生,经济负担、子女照料、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成为制约生育的主要因素。”可以从两方面看待:观念问题和成本问题。
《若干措施》最大亮点在于直面“不能生”“不敢生”等痛点难点问题,相对此前政策,给出了更加细化、更具可操作性的措施。
比如,提出将适宜的分娩镇痛以及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满足家庭生育意愿;明确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对多子女家庭购房的支持力度,用真金白银回应“养不起”问题;从具体小事、实事出发,提出鼓励各地出台多孩家庭子女同校就读具体实施办法,帮助解决家长接送不便问题,等等。
通过经济支持、服务支持、时间支持,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解决“想生又不敢生”问题。
降成本、减负担外,观念的扭转和氛围的塑造也至关重要。除了要加强人口形势宣传,更新此前人口政策带来的少生优生观念外,还有许多潜在的观念在影响生育。
典型如“母职惩罚”,即母亲与非母亲在收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原因包括家庭育儿责任分配不均、职场中隐藏的偏见和刻板印象等。故而,无论是“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还是“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依规落实对女职工特别是孕产期、哺乳期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都有利于提高育龄女性生育意愿。
尤其是,婚嫁黄金期、生育旺盛期、养育责任期,也是职业发展关键期、上升期,职育的平衡与冲突是育龄女性生育决策的重要依据。重点通过文化支持,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或能有效减轻“不想生”问题。
有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还要抓实抓细抓落地,推动相关工作早日从“纸面上”落到“地面上”,尽快做出实效,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